央视网消息:预期是市场信心的关键,而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,稳预期的关键就是要结合形势变化,及时推出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。2025年以来,我国持续推出一揽子增量储备政策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。
更加及时!
4月24日,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首发。与2024年相比,发行时间提前约一个月,将推动“两重”“两新”政策加快落地见效,从而加速释放国内投资需求。
5月7日,中国人民银行宣布,我国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,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,下调政策利率0.1个百分点。降息又降准,将为稳预期等提供有力支撑。
2025年,瞄准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的问题,我国还将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。
更大力度!
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,2025年,“两重”建设项目清单上,首次出现了大中型灌区、大中型引调水工程、重点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等更多跨区域、跨流域的重大标志性工程。设备更新的领域继续扩围。同时,支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也更多。1.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,比2024年增加3000亿元。
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,2025年,我国将在交通运输、能源等重点领域,向民营企业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。在已向民企开放的核电领域,目前,有的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达到20%;在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,有的民营企业资金占比超过80%。
2025年,我国继续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。最新一版的清单事项已经减少到106项,比第一版压缩了30%。一大批行业准入限制得以放宽、壁垒得以拆除,各类经营主体都能看得见、进得去。
资金保障足 重大工程有了“及时雨”
这些政策“组合拳”的落地实施,在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方面效果如何?
在河南三门峡市的一个水库建设现场,工人们正在对大坝主体进行混凝土施工。作为国家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中的重要项目,工程既能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紧张问题,还能将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。然而,在工程规划初期,由于缺少资金迟迟没有开工。
2024年,我国开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,为工程建设送去了“及时雨”。目前,工程已共争取到位资金12亿元,其中,增发国债4.07亿元。
在山东济南一处老旧小区,供热部门正在对已经老化的供热管网进行升级改造。这些管网由于使用时间长,跑冒滴漏严重,供暖期间住户的室温也就19摄氏度左右。
2025年,济南市全面启动对全市32处老旧小区供热管网的改造,涉及190万用户。济南热力集团负责人介绍,之前虽然有改造的计划,但是由于资金不足,一直无法实施。5300万超长期国债资金的注入,让项目得以迅速开工、加快推进。
目前,济南市列入超长期国债支持的41个项目,政府都已经建立工作台账。及时调度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情况,定向强化土地、规划、能耗及配套资金等要素保障,推动项目加快落地顺利推进。
“管家式服务”保障重大项目加快建设
除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外,为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,政府部门还瞄准工程建设中的痛点、难点,不断创新服务手段。
当记者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时,一场关于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会正在召开,参加推进会的是当地发改委、商务局、住建局等近10个部门。
上月中旬,卫星测控产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。从考察到决定布局,再到开工建设,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已开了30多场。在采访中,“管家式服务”是记者多次听到的字眼。为保障卫星测控项目顺利开展,当地建立了“问题即时上报、专班24小时响应”机制,企业有需求随时沟通,有困难即刻解决。
在这张作战图上,项目用地审批、环境评估、施工许可等24个关键环节逐一列明,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完成时限。目前,航天驭星卫星测控基地项目已有20个环节完成,“进度条”不断刷新。
破难点 疏堵点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
稳预期,还要稳住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。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、痛点,我国不断推出的一系列举措,不但让民营经济吃下了“定心丸”,更让他们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。
四川的这家化工企业,正在加快建设一条全新的中试生产线。这条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后,企业产品将迈上一个新台阶。
近两年,企业不断加大智改数转的投资力度。从一家传统的生产农用化肥的企业,逐渐成长为生产精细化学品的高新技术企业。
提供专人专项指导、拿出“真金白银”补贴。仅2024年,成都市智改数转企业就获相关财政资金支持超4.6亿元,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和5G工厂9家,推动超1200家企业实施深度智改数转。
智改数转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痛点。而融资难、融资贵,则是另一个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集中堵点。
在南京的这家民营航空科技公司里,工人们正在组装无人机。
不久前,他们通过民营信用贷获得了一笔贷款。
4月,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江苏省发布了全国首个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贷款产品。目前,已为571家企业办理了民营信用贷相关业务,累计授信金额12.9亿元。
健全生态体系 助力民营企业加速创新
2025年,我国还不断放开更多的市场准入,打造更完善的生态体系,帮助民营企业的新产品更好走向市场。
安徽合肥骆岗中央公园,曾是合肥骆岗机场,而现在已成为一个城市级超级场景实验室。智能网联观光巴士、无人驾驶清洁车、飞行器……在这里实验的新技术、新产品超过150个,民营企业数量占到了90%。
在骆岗中央公园,这架飞行器正在进行起降试飞。这样的试飞每天都要进行16次左右,而每一次飞行都要走一次审批流程。如何简化程序?在这里,空域申请、航路航线、飞行计划等多个任务实现了一窗服务、即报即飞。
目前,合肥市已经拥有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200余家重点企业,智能网联车相关企业900多家,全球首个无人艇超级工厂也已落户合肥。随着无人智能装备企业的不断集聚,合肥正着力打造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。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九派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uuxn.cn/article/9431.html